《尚書》有云:“不知稼穡之艱難,乃逸乃諺?!钡拇_,沒有揮灑過勞動的汗水,沒有體會過勞動的艱辛,就很難真正理解勞動的內涵、珍視勞動的價值。環顧我們周邊,青少年“不識稼穡”的現象,并不罕見。因為“課業忙”“不重視”等原因,他們少有機會走進“實踐的課堂”,難以對現實中的勞動有更多切身的體驗和感受,一定程度折射出勞動教育淡化、弱化的現實。
“離開勞動,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?!眲趧咏逃菍W生成長的必要途徑,具有樹德、增智、強體、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。在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,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、生產勞動和服務型勞動,讓他們在勞動中提升生活技能、增進社會責任擔當,才能不斷夯實成長的基石。不久前,中共中央、國務院發布《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》,對于加強勞動教育、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具有重要指導意義。
有人也許會問,智能化時代加速到來,還有必要提倡勞動教育嗎?其實,勞動教育對于人生的成長來說,不僅意味著勞動技能的提升,更意味著勞動精神的培育。從農耕社會“耕讀傳家久”的傳統,到現代社會“勞動創造幸?!钡捏鹧?,時代在變,勞動的形式在變,但勞動的精神內核始終未變。今天,我們大力提倡勞動教育,就是要讓青少年在動手實踐、出力流汗中播撒崇尚勞動的種子,在接受鍛煉、磨煉意志中涵養艱苦奮斗的精神,真正理解人間萬事出艱辛。
偉大出自平凡,平凡造就偉大。很多時候,給我們最深感動的,正是那些最平凡的勞動者。疫情期間,武漢環衛工人李蘭萍凌晨4點就起床工作,“干干凈凈,大家才不害病”;快遞小哥朱紅濤成為“流動的風景”,他不僅送包裹,還當社區采購員,“只要我們還在跑,武漢就不會停下來”……在他們身上,“勞動最光榮、勞動最崇高、勞動最偉大、勞動最美麗”的道理是如此生動。這樣的勞動精神,讓人擁有面對困難的勇氣、沖破黑暗的力量,是我們每個人都應汲取的成長養分,也是我們的國家能夠一次又一次穿越風雨的精神動力。
勞動教育是人生的“必修課”,但讓它從課程表上的一種價值召喚真正成為砥礪成長的廣闊天地,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不讓勞動教育流于形式,尤需社會、學校、家長齊心協力創造更多有利條件,讓青少年真正走進生活的課堂、走進勞動的現場,在扎根大地的勞動中,展現風采、感受快樂、實現成長。(張凡)